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70|回复: 0

贵州打响旅游商标"保卫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7 16: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今年3月,广东省朱某等人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雷公山"商标,并获得初审公告。雷公山是贵州东线旅游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品牌,为捍卫商业权利,贵州省雷山县向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异议申请,请求撤销对方的商标申请注册。
    拥有丰富原生态旅游资源的贵州正成为热门的新兴旅游目的地,但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和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最近的一项调查却显示,贵州竟有半数景区名称遭外省抢注。
    这些资源多数是建立在深厚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传统知识",面对恶意抢注现象,贵州开始掀起一场景区商标"保卫战"。

难道我们要为祖宗留下的文化"埋单"
    地处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是有近2000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大的苗寨,成为一座承袭和展现苗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但贵州省知识产权局最近却调查发现,贵州两个自然人在6个商品类别上申请"西江千户苗寨"和"千户苗寨"商标共7件。上海的自然人夏某在45大类商品类别中,每类都申请了1件注册商标。
    "这将意味着,今后西江苗寨的农户们出售自己生产、制造的传统苗绣、银饰和苗族食品等各种商品,都无法再使用祖辈们留下来的名称。当这些上千年积累的古老文化和传统知识开始能为农民带来商业价值的时候,他们的财富却被别人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掠夺走了。"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安守海说。
    "难道我们要为祖宗留下的文化资源'埋单'?"西江苗寨传统首领"牯藏头"唐守成说,商业牟利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将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掠夺和伤害。
    调查表明,贵州旅游景区名称被恶意抢注的情况还在增多。
    全国以贵州省景区名称申请商标注册共1388件,其中,贵州省景区自己申请的商标仅有61件,占总数的4.4%;省内其他主体以贵州省景区名称申请商标注册共599件,占总数的43.2%;省外申请人注册728件,占总数的52.4%。
    安守海说,将旅游景区景点名称注册为商标,就能够利用高知名度符号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利用景区培养的品牌影响力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增加利润。特别是将其用在一些当地特色商品上,能够增强该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对景区经营管理者和当地旅游企业来说,以景区名称注册商标,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景区名称遭抢注,势必给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带来名誉上和经济上的损失。"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老师邓志新说。

"白板"产品、"裸体"商品凸现知识产权盲区
    "调研的情况出人意料。"邓志新是本次调查的负责人之一,本以为可以找到几个成功案例,通过将景区名称注册为商标,进而实现商标品牌化经营。结果却发现,贵州省将其景区名称注册为商标的旅游企业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的以景区名称注册商标的旅游企业,也未对其注册商标进行有效利用。
    "部分景区的经营管理者甚至不了解商标注册的程序,他们将商标注册申请材料提交给当地工商局后就不再过问,以致相关申请材料下落不明,不了了之。"邓志新说。
    调查显示,贵州省69个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单位中,仅有6家以其景区名称申请商标注册;42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申请注册的161件商标中,只有6件利用旅游景区景点名称;已申请商标的6家旅行社中,以景区景点名称申请注册的仅2家。
    "贵州省许多特色旅游商品都没有自己的商标,多为'白板'产品、'裸体'商品。"安守海说。
    贵州省的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市被公认为"中国蜡染之乡",由于没有申请商标注册,市场遭到无序开发,致使全国各地充斥着各种劣质仿冒品,原本闻名遐迩的安顺蜡染渐渐变得无人知晓。
    而贵州省威宁县的荞酥,是当地有名的特色食品,但几乎全部由当地小作坊非法生产。安守海说:"其实家庭小作坊生产的荞酥质量不错,但都没有申请商标注册,得不到法律保护,很不利于今后的品牌发展"。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自然人具有较强的商标注册意识,却频频抢注。
    "许多人抢注商标并非自己使用,而是为了卖个好价钱。"邓志新介绍,商标注册费用包括商标局收取的规费和商标注册代理费,注册1件国内商标的费用一般为1800元,但商标一旦出售交易至少上万元。
    "保守估计,1件商标售出一万元,利润率至少为400%",邓志新说,旅游景区名称知名度较高,出售价更是水涨船高。

掀起景区商标"保卫战"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景区名称注册为商标"的问题上,已经从制度方面设置了一些"问槛"。
    一方面我国出台了限制自然人商标注册的政策。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规定,对于不从事经营活动的纯自然人申请商标注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不再受理,杜绝"炒标族"的出现。另一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在2006年年底曾达成内部共识,认为像景区名称这样的公有资源不宜独占,因此对景区名称注册为商标持慎重态度。
    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雄奇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近几年来,贵州旅游总收入连续保持30%以上的增幅,形成了"黄果树""遵义会议"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一大批旅游品牌正在创建中。
    邓志新认为,贵州的现状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在各地的旅游收入中,旅游商品销售收入所占比例甚低,成为制约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一根软肋。
    安守海说,贵州正在着力推进旅游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单位要将已开发和将开发的重点景区景点名称作为核心要素申请注册为旅游服务商标,并鼓励扩展注册为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商标,为景区资源品牌化经营奠定基础。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4 11: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