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10|回复: 0

贵州省西江:创造乡村旅游新奇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7 15: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七个月八十万人次造访,旅游收入同比增长百分之九百九十五,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奇迹——
  千户苗寨西江,因去年9月成功举办全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而名声大振。
  7个月来,80万人次造访,是过去的7倍;实现旅游收入近2亿元,同比增长995%。
  西江创造了一个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奇迹,开启了贵州乡村旅游品牌提升的路径,带给我们一连串的惊喜。


1337585_调整大小.jpg

    游客惊喜:   
    寨子、民风,依然古老淳朴

  3月16日,春光明媚。从贵阳出发到凯里后,下凯麻高速路转入新建的朗西旅游公路,顺着蜿蜒的清水江一路前行,30分钟到达西江,行程比过去缩短1个半小时。
  寨门外,一群来自北京的游客,有30多人,我们汇入他们的队伍,走进寨子,举目可见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条清澈的河流穿寨而过,潺潺流淌;身着民族服装的苗家人,悠闲自得。
  大城市来的游客惊喜不已,纷纷打开照相机和摄像机镜头,拍个不停。“帮忙,给我在这个角度拍张照。”“请给我和这个苗家姑娘拍一张。”
    导游小姐清脆的声音从小喇叭传出:“西江苗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苗寨,1280户世居在这里,至今,仍然保存着祖先流传下来的苗王‘牯藏头’和寨老议事的古老制度和生活方式。”“我们今天能看到吗?快带我们去看看吧。”有游客迫不及待。
  来自中科院的马女士说,“在这里,可以看到苗族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感受古老的民风,真的很好。”
  专程前来采集素材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刘托和他的学生为西江倾倒。刘托说,西江苗寨吊脚楼经过上千年的历史,依然保存完好,为他们正在做的中国古典建筑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样本。“我们要住在这里,多拍点资料。”
  芦笙场上,苗族飞歌唱了起来,苗族锦鸡舞跳了起来,游客们喝下苗家姑娘敬上的米酒,情不自禁加入到舞场。贵州海外总公司导游王源说,以往多是带外国团队来,现在带的国内团队也很多。
  游客们惊讶地发现,村里竟然还有一个别具风格的博物馆,陈列着几千件苗族文物。苗族的生产生活用具、服饰、银饰、图片等都可以在里面找到。余国民,博物馆一位普通工作人员,说起馆里收藏的物品,如数家珍。“都说看西江而知天下苗寨,我看还要加上看西江博物馆而知天下苗族。”
  从2005年开始,雷山县文物部门开始有意识引导村民们参与文物保护。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西江苗寨建起了20多个家庭博物馆。“如今的西江,家家都是博物馆,人人都是文物的主人。”

无标题.jpg   

       村民惊喜:   
  来的人多,赚的钱就多,日子变好了

  2008年贵州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是西江发展的转折点。当年,黔东南州和雷山县政府投入1.6亿元,用于西江基础设施的改造。“我们大大小小的改造工程共进行了26项,包括修建32公里凯里到西江的旅游公路、环线公路、进寨步行路、风雨桥、表演场、旅游公厕等等。”西江镇副镇长王时标说,“进寨的路,都是过境公路,南来北往的车子不断,嘈杂得很。去年我们从外围修通环线公路,把两条路改成步行道,车子不再进入寨子,还西江一个宁静。”
  白水河边,村民李农里坐在新建的风雨桥上,看着生活了80多年的苗寨,看着忙里忙外的乡亲,嘴里念着“变了,变了,娃儿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在新打造的民族工艺品一条街上,银饰店、刺绣店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店牌上刻上了汉、苗、英三种文字。“以前这里只有一两家店,现在有五六十家了吧。”陪我们的雷山县宣传部副部长李丹是土生土长的西江人。西江民族工艺服装店里挂着各式各样的苗族服饰,老板李玉伟已在这里经营了3年。“以前都是村子人来做衣服,这两年游客多了,来定做我们苗族服装的也不少。”经营银饰的罗薇原本在凯里的超市打工,听说村里发展旅游势头好,赶紧回到家乡,开始自己创业。黄氏老字号纯银坊里,老板黄光标正在忙着招呼客人,凭着祖传的手艺,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看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夫妇俩又盘下一间铺子,开起了分店。
  芦笙场,有9家出租民族服装照相点。侯玉贤摸着一件件苗族服装说,这几件都是我和老婆自己做的,每件租给游客照相,收10来元,一个月可以找600多块。
  在西江街头逛一圈,我们看到,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撑起了西江商业的一片天。镇长石虎说,目前新建的家庭旅馆、餐饮店、工艺品店,90%都是返乡村民开的。他们有在外打工的经验,有思想、有胆识,有创业激情,正成为西江的新商人。
  西江人的变化,副镇长李宏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西江旅游开发之初,村民们不理解也不支持。寨子内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村民说,这么多钱投进去,不如发给大家。如今,面貌一新的西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大家开始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旅游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管委会还招了70多名保洁员,每天对景区环境进行保洁。”

ab1e17395fe117e9b311c765.jpg

  贵州惊喜:
  家家是景点,人人是导游,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省委、省政府决定把第三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放在西江召开,给这个千年古寨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也向外界传递着一个声音:贵州要打造世界级的乡村旅游精品。投资上亿元,对一个村的可进入条件、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在贵州旅游史上史无前例。西江家家搞旅游,人人参与旅游的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
  当初,贵州到省外主要客源地举行旅游推介会,当地媒体的记者总要问“为什么要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放到一个村来开”,今天走在西江,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目了然,乡村旅游的品质提升需要平台,需要集中力量。
  旅发大会后,西江成立了景区管委会,政府将旅游事务全部移交管委会管理。而政府职能,则围绕旅游抓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用5年时间,逐步完善景区旅游功能,把西江打造成5A景区。”王时标说。
  西江旅游发展总公司3月上旬也正式组建,肩负的使命是开发项目,开拓发展,把景区更好地推向市场。“走公司+农户的模式,把家家户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西江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石芳说。
  为带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镇里把节假日的各种旅游活动交给村委会和村民来承办,经常召开西江村鼓藏头、活路头、寨老和村民代表会议,商量旅游发展大计,通过他们把村民引导到参与旅游活动中来。定期对商业店铺和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规范管理和服务。
  旅游业带动了西江文化内涵的提升。西江小学民族文化开进课堂,兴办苗族刺绣班、芦笙班和歌舞班。从2006年以来,省社科院开始在西江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成立了纺织、刺绣、古歌、老年芦笙、民间歌舞等苗族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各种民族民间活动的展开,既让游客体验民俗文化,也保护和传承这些苗族技艺。
  旅游兴,经济活。杨永红在距离西江村10公里外的连城村建了一个鱼塘,“西江好多农家乐都来我这里要鱼,又新鲜又便宜。”今年他又在鱼塘附近的地里种植蔬菜,“当然是供应给西江。”
  去年,西江镇新增茶园3100亩,并引进了70亩反季节蔬菜种植项目。临近的猫鼻岭、营上等村,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街上店铺的增加,带动了雷山县芦笙、银饰、刺绣等手工艺品制作的发展。
  旅发大会前,第三产业在西江镇只占20%,如今已达到40%。
  采访中,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贵州发展旅游,一定要走精品化道路。西江通过打造精品,形成家家搞旅游,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大使的格局,创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4 18: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