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 作者:孙红莺)
很多朋友问我,“你是什么民族?”
我说,“我是水族。”
问:“水族,是不是一个靠水而居的民族,水族的女子,是不是特别美丽?”
水族,是一个能歌善舞、民风质朴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许多朋友也许会顾名思义,以为水族就是靠水而居的民族,其实水族的名字,来源于水语(当地人称之为水话)的音译“睢”。
水族,现在约有40万人口,其中20多万居住在贵州省三都县境内。早在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第37次会议就把三都设置为中国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族,是我国既有本民族语言,也有本民族文字的21个民族之一。水族人在世世代代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水族文化。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水语,时至今日它还是水族交流思想的工具;她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水族古文字及其用水族文字书写而成的水书被誉为“中国象形文字活化石”。
一绝:水书与“水书先生”
我想,水书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水族的文字,二是指用水族的文字写的书。
水书是我国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同时,水书也是水族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是水族先民在卜筮过程中已成文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收藏了水族天象、历法、气象及原始宗教资料,对研究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气象学、宗教学、文字学,尤其是对研究水族本民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水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书。
据专家推证,水族至少在夏商时期与汉民族的发展是并列的,水族先民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
水族是一个信仰鬼神的民族,在水族人的社会生活中,水书至今还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丧葬、营建、出行、过节、占卜、农事等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规范的作用。而“水书先生”是那些能看懂水书,“能与鬼神对话的人”,被称为“鬼师”或“师人”。专家学者们以“先生”称之,表明了对他们的尊敬。这是因为,每位“水书先生”的头脑,就是一座水族文化“活着的博物馆”。在水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新屋修建与落成……“水书先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千百年来,水书与“水书先生”的传承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手抄传承进行,即祖传和选择徒弟传授。无论是哪一种,都只传男性,不传女性。现在贵州三都县境内约有“水书先生”500多人,他们大多都已进人暮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价值观的变化,“水书先生”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如果一个“水书先生”过世了,同时一座“水族的博物馆”也消亡了。现在破译的水书文字大约只有800多个,而“水语”语言丰富,很多语言找不到相应的文字书写和记载。也许最初,水族语言大多都是有文字的,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能作为文字保留下来的,只是水书上记载的那部分,其余的已湮灭在古老的岁月里,不复再现。而水书上记载的那部分,也仅仅是“水书先生”口头相传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可以想见,如果“水书先生”无法得到相应的传承,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水书或者就会变成“有字天书”,再也无人能如此流畅地阅读和翻译。
水书是通向水族远古文明的一座宝库,而“水书先生”则是那把无比珍贵的钥匙。水书通过一辈辈水族人的手抄本流传于世,散发其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如无后人传承,那些古代文明的信息将无人能破译。
二绝:世界上最长的端节与卯节
端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节日。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吃端、过端。“端节”相当于汉族传统的春节。从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为节期,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三都的“端节”分七批过完,具体什么地方什么时间过端由“水书先生”推算。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祭祖是水族过端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相传,水族的远祖从远方迁徙之时,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原来是内有九种青菜的煮鱼。远祖靠此物充饥来到黔南落户,后来“鱼包韭菜”便成为水族人最喜欢的家乡风味—将韭菜、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后方可食用。
赛马大会是端节活动里最精彩的节目。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水族人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青年人赶端坡不仅仅为了看赛马,也是年轻的后生们在美丽的水族姑娘面前一次展现自己才能的好机会。赛马,也叫“挤马”,听到出发号令后,骑手们策马扬鞭,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拥挤的人群和狭窄的山道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先到坡顶者为胜。
我曾以为,赛马只是游牧民族特有的娱乐方式,没想到在三都这个小县城的乡村里,依然有这样激烈紧张的节目。想来,水族在漫长的迁徙途中,依旧保存这样原生态的传统节日,与水族人本身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地向往息息相关吧。
三绝:最浪漫的“东方情人节”
千年祖先立卯坡,同心台上把话说。如敢真心定情爱,石神面前把誓约。
这首在三都县广为流传的水族情歌,源于古时候水各寨的一对青年男女雯和彩。他们郎才女貌,在对歌时一见钟情,用歌声抒发彼此的爱慕。忠贞的爱情战胜了重重阻挠,在仙姑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多情的水家儿女们,认为到“仙人桥”上对歌,会得到天仙的护佑,得以美满姻缘,情侣们在石神和树神面前山盟海誓,矢志不渝。所以,卯节又称“东方情人节”。卯节,多在水历9, 10月(农历五、六月)举行。水历10月,水书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过卯节,既喻含庄稼丰收,也含有人丁兴旺之意。在这样遍野花开的时节里,未婚的水族男女们,以歌相识,以歌相会,以歌言情,成就了许多美满姻缘。久而久之,就约定成俗了。
卯节那天,水家人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往卯坡,在坡上对歌。卯坡上人山人海,人们三五成群,各自为阵,用歌声传情达意,用歌声表现对彼此的爱慕。
卯节对歌,不仅在卯坡上,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是歌堂,每一面铜鼓和皮鼓声都敲响了。水家人喝着醇香的糯米酒,唱着比米酒更香的“姨娘歌”,欢歌笑语,通宵达旦。美丽的水家姑娘们坐在房间里,而年轻小伙和听众坐堂屋中,歌声此起彼伏,一唱一和。
在水族的传统习俗里,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说法。过完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节。传说,古代水族的祖公拱登有两个儿子,哥哥住到上游的外套地区,弟弟住在下游的九阡地区。兄弟俩曾经相约,丰收后到祖公处团聚庆祝。后来因为距离太远,往来不便,就决定哥哥过端节,弟弟过卯节。时至今日,各地水族基本上演变为同宗同姓的一同过节。
四绝:水族马尾绣,刺绣中的“绝品”
到了三都,如果没有亲眼看看闻名已久的水书,没有看看角逐激烈的赛马,没有听听卯节的对歌,没有摸摸只闻其名、不见其美的马尾绣,那是算不得到过三都的。
马尾绣不仅色彩鲜艳,图案美丽,在水家人的日常生活中,马尾绣还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马尾绣背带是娘家探视新生孩儿的必备礼物。每个水族女子的一生中都只能得到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也不会再送。其中缘由,一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从一而终,婚姻稳固,幸福美满。三是母亲对自己女儿及她的孩子们的良好愿望。在无数个水族家庭里,兄弟姐妹都是由一副马尾绣背带背大的。孩子们长大后,马尾绣背带的色彩依旧娇艳如故,只是更加柔软了。这时背带就会代代流传放在箱子里,作为祖传的“子孙背带”了。这些“子孙背带”浸染着母亲辛勤的汗水,也记载着兄弟姐妹欢歌笑语,是水家人幸福生活的象征。
马尾绣制作工艺讲究、制作步骤繁琐,大体来说,先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最佳),然后用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水家女子凭着自己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把在生活中感受的点点滴滴,全部宣泄在这布面上挑绣成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大功告成。
马尾绣绣品除了制作背带以外,马尾绣尖角鞋、马尾绣童帽、马尾绣钱包、香包等,都各具特色,精美无比,堪称刺绣中的“绝品”。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水族马尾绣到底有多长的历史,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无记载,只凭聪明娴慧的水族女子们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在水族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构成了一道最动人的风景。
到三都去,尝一尝清脆可口的九阡李,喝一碗水家人特制的九阡酒到三都去,看看最后的象形文字水钱到三都去,听听婉转悠扬的卯节对歌,如果机缘凑巧的话,甚至还可以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水族婚礼,吃一餐正宗的水家酒席;到三都去,淘一个精美别致的马尾绣香包,送给亲朋好友,多年后将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