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02|回复: 0

文化遗产保护 需要整个社会的热情参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7 23: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眼下热门的话题。但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不易,尤其需要那些有资金实力的单位和个人出钱出物,给予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以实实在在的支持。他们“为了留住贵州的乡土记忆”,付出了许多。年过七旬的王旬老人,便是这样一个人。
        去年深秋的一天,在省城贵阳阳明祠茶馆,来自毕节市粮食局的退休职工王旬,与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和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的负责人一见面,便发出让人惊讶的感叹:我今天是最开心的一天,几十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付。
        王老热爱贵州民歌。早在18年前,为收集贵州民歌,王老走遍了全省大部分地区,哪里有民歌大赛,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的乡场最热闹,他就往哪里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从未间断。经过艰难付出,他收集了全省民歌近两万首,经过精选,将其中的10815首编成贵州民歌集。
       但要将这些收集来的民歌变成出版物,需要钱?就在他拿着手抄本到处寻找“伯乐”出版而无门之时,在贵州进行文化开发的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得知王老的感人事迹后,慷慨赞助6万元,在贵州人民出版社的支持下,使这些苦心收集的民歌被冠以《贵州民歌一万首》之名出版。王老终于圆了民歌结集之梦。
       民歌是乡土文化的一个代表,记录着当地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着时代特色和民间智慧,是凝结民族情感的载体。试想,如果这些散落在乡间的民歌不尽快收集成册,仅凭当地老百姓口头自然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标志民间乡土“记忆”的珍贵民歌,很快就从地方消失。
       贵州经济正在加速发展,但是大量“草根”般的民族文化,每天都有可能消失的危险。因此,保护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热情参与才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7 14: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