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74|回复: 0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文化的“活化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11: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张志忠 编辑:周小林

此主题相关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忆,是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

青海文化的“活化石”
青海是一个历史久远、地域广阔、人文资源环境独特的地区,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迁徙、融合,多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孕育了青海高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态之美。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承载着过去,是凝聚人类智慧的“活化石”。
特别是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神话、史诗、音乐、绘画、刺绣、服饰等艺术和手工技艺及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民俗活动,是青海人文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的富矿区,也是青海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
例如,作为地域文化杰出代表的湟源排灯,就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子,在灯彩世界中独树一帜;《格萨尔》堪称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传统的最高成就。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2006年,国家确定每年的6月9日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从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幕渐渐开启。
在全省各地散落着珍珠般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世人关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被人们所遗忘、破坏。加强保护,成为青海省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首要职责。
2005年11月份,我省公布了第一批省级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省19个项目榜上有名;
2006年12月,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用法规形式督促保护工作;
2007年1月,我省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三个部门,建立健全了保护工作制度;
从此,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轨道……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一些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有的文化遗产经过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产值和效益。
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项艺术技能技艺的从业者与日俱增,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目前,已有4名艺人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今年5月,我省公布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个。至此,我省有10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项目越加丰富,工程也越来越庞大。
然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着起步时间不长、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保护规划和保护制度缺乏等问题。
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关键时刻,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近几年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文件,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逐步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目前,我省各级政府及文化部门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在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正在加紧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健全保护工作制度,加大保护经费投入,加大培养传承人,使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正如副省长吉狄马加所说,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后发展地区,我们要总结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单纯只注重GDP增长,应该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产值和效益。
那么,如何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产值和效益呢?
目前已有一些依靠文化增收致富的典型案例。如阿伊赛迈民族歌舞队,通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我省农牧民群众文化增收的典范。也许,他们的经验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我们也期待着各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及文化部门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产业运作方式,把那些具有表演性、参与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创新性保护和合理开发,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牵线和推动作用,更好地为构建青海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服务。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0-7 15: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