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90|回复: 1

《莫扎特的玫瑰》:探索人的灵魂的幽暗国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6 17: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索人的灵魂的幽暗国度

聿斓/文


《莫扎特的玫瑰》从“梦境”这个奇特的角度,切入了小说的虚构世界,充满迷幻色彩,具有幻想小说的品质,天才生物学家王中维发明了一种梦之丸,食用的人可以迅速入梦,在自己挑选的某种类型的梦中,经历那些日常中渴望的体验。梦之丸很快成为流行的时尚产品,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娱乐。王中维成为一个梦境制造者,同时和另一个野心家车婉婉成为恶的同盟者(梦之丸是用人血入药),试图利用造梦公司控制人心,统治世界。

  在《莫扎特的玫瑰》陈世迪不是一个专注于社会现实的写实主义者,而是展现人物内心狂想和阴暗面的观察者,整部小说基调是超现实,梦境是小说叙事的立足点,也是人物精神的依附体,指向激情的凝结和生命的寓意,小说讲述的更多地是王中维在心灵上的幻灭故事,在野心与情感所遭受的迷狂的死亡,在某种意义上,小说的人和景其实都是道具,讲的故事是人物内心的迷狂、猜疑与扭曲。

  如果说,“梦之丸”是对于大众日益迟钝的想象力一次冲击,那么小说具有反讽的味道,梦之丸成为世俗的快乐却寄予于血腥与死亡的自身,指向某种隐喻或寓言的意味,在这里作者转向了人的心灵困境和精神变异的叙述,正如有人指出:“作者用波澜不惊的笔触,揭示出了人性的多重性,其中批判成为统领全书的核心主题。”

小说中创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王中维,集野心家、梦幻人、纯情者、阴郁者、绑架者等于一身,跟自己在演对手戏……王中维用他的疯狂来尊祭自己的软弱,试图用“野心与爱情”来把握无所适从的人生。在现实与梦境的双重游戏中,王中维更偏向梦境的世界,这就是,他偏向内心世界的道路,现实对他来说,不过是“转向流放和黑夜”,然后王中维虚构梦境,无法真实,他仅仅拥有一个缩影,他靠他的影子取悦自己。王中维陷于自身的孤独,即使他绑架美少女崔盈,不过是出于情感的疏离和生命的厌倦。王中维试图表现一个野心家的狂想,然后他活在这个狂想,并寻找意义。

当王中维用《莫扎特的玫瑰》的梦之丸把好友莫飞变成一个狼人,他看到他的野心越来越接近真实,因为他一直认为“世界是属于狂想家的”,即使他觉得“梦境是可变的炼狱”。然后,他遭遇了爱情的挽歌——因为他爱上的女人车婉婉一直不在他的梦中,用叶慈的诗来说“不是你的缺陷,而是你不再在梦中”;当造梦公司罪恶的行为被揭露了,王中维感到梦境崩溃,他用梦之丸变成狼人,劫持车婉婉跳崖自杀,用一个苍劲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死在“绝对的爱”中,然而,车婉婉最后却背叛了他,所有的疯狂行为在一瞬间变得悲情起来。

可以说,王中维内心的困惑与痛苦转变成一种思辨的力量,从狂妄到怀疑,再到幻灭的过程,小说以缓慢而细微的节奏,叙说了这个异端人物的心灵世界,折射出的是纷繁、怪异、迷惘和创新,见证了人类自身体现的荒谬感。

陈世迪在谈论小说的“叙事美学”上写道:我始终觉得小说应该驰骋勇敢的怪诞、危险的元素、疯狂的意念、朴素的纯净,才能抵达丰富而自由的土地。

在《莫扎特的玫瑰》陈世迪恪守这一叙事美学,强调想象力产生奇异之美,将悲情、思辨的风格注入其中,用优雅而细微的叙事,营造一个时空交替、多重视点的虚构世界,在梦境、现实、网络、幻想和回忆等空间穿梭,将各元素和人物相互交错,爱情与颓废,野心与命运,人性与兽性,虐恋与情欲,罪恶与纯真,意象和思考拼贴在一起,从碎片的形式中产生审美的和谐,部分暴力和性爱的构思呈现作者睿智的头脑和超然的勇气,把一个貌似通俗小说的气息点化出诗化的功力,从而传达与生命相关的点滴寓意,表现世界本质上荒诞的色彩。

阅读《莫扎特的玫瑰》时,我想起里尔克的诗句:在中心有一个伟大的意志晕眩。从某种角度上,我宁愿把《莫扎特的玫瑰》看作是一部令人晕眩的思辨式小说,表达了作者心中崇尚的叙事美学和艺术狂想,从而致力于探索人的灵魂的幽暗国度。



《莫扎特的玫瑰》,陈世迪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版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7: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吞噬心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是幻梦,是恶浊,还是宿命??

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30 01: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