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82|回复: 6

[推荐]:《高原上的探戈》——给殷洁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8 17: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原上的探戈》


《廊桥遗梦》,相信很多人都已读过。本书就是该书的续篇。该书不仅一如当初的浪漫,而且还增加了神秘色彩。故事情节是这样的:男主人公卡莱尔怀揣希望,在荒芜小镇沙拉曼达安置了一大片地产,也就在那里,他遇见了女主人公苏珊娜并与她相恋。然而,好景不长,政府规划的一条公路要横穿他的地产,为保护产业,他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随着这些活动的展开,一连串暴力事件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更令人惊讶的是,翻开了当地了不平静历史——苏珊娜父亲,著名的考古学家离奇之死……


先简介到这里(办公室的服务器快关了,怕断网),有空时再续几句推荐理由:)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21: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河流一样逆转


陈世迪 文

作为《廊桥遗梦》三部曲的终结篇,罗伯特·J·沃勒会设置怎样的浪漫元素呢?《高原上的探戈》有着梦幻般的魔力: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人文情怀与商业侵蚀,苍茫的高原,苍老的手风琴,浪漫的探戈舞曲,印第安人的文化与信仰……罗伯特·J·沃勒无疑深谙浪漫小说的结构能力,一步步营造一个边缘浪子如何融入野地,如何融入女人的情爱,以及以超然的勇气对抗商业的恶浊,然后用柔软的诗意打动你的内心。

故事并不复杂:建筑艺术家卡莱尔远离尘嚣,来到尚未完全开化的高原小镇萨拉曼达,以精湛的手艺建造了一栋实用且充满浪漫情调的房子,试图在这个印第安人沉静之地安度田园般的生活。他遇到了两个美丽女人:女巫一般神秘魅惑的苏珊娜·班缇恩与温柔能干的佳莉·戴维罗。两个女人具有不同的气质:苏珊娜意味着灵魂的安逸,佳莉意味着世俗的满足。两个女人在小屋里用香喷喷的厨艺、曼妙的身体以及犀利的思想喂养着卡莱尔。卡莱尔享受着灵与肉的快乐;小屋是伊甸园的象征。古老的乐曲还在缭绕,被喻为“经济动物”的众多商人纷至沓来,开辟公路,卡莱尔奋起抗争,试图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古老文明和濒危动物的安宁,然而“发展”的巨大经济浪潮不可阻挡,最终还是摧毁了卡莱尔心爱的小屋和他诗意的生活。

小说重复了一种声音:你不得不像河流一样逆转……卡莱尔身上凝结着某种人文情怀,他渴望摆脱迂腐的现实力量,痛恨“想要把整个世界都变成铺满混凝土和钢筋的沙漠”的那些经济动物,试图做一个商业时代的叛逆者,在自然和梦想中自由游荡。
在萨拉曼达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爱的豁达,以及灵魂救赎的信念的回归,开始了质朴纯真、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为踩着庄严的鼓声、裸身起舞的苏珊娜颤栗,为“容易相处的甜心”佳莉沉醉,为濒临绝境的鸟类动物奔走,为“古老的夜晚和遥远的乐声”流连……用他的话来说,一个男人除了试图寻找一片安宁与平静,什么也没做。然后他抗争开发商等“经济动物”,仿佛以一个自然主义者的使命,谱写一曲物质时代的人文挽歌。

在我看来,好的小说应该有洞察力,关注人自身的荒谬感,逼视这个世界的荒诞的疼痛与心灵的苦难。在《高原上的探戈》中罗伯特·J·沃勒加入了人文情怀对抗商业物质的命题,用了不少篇幅来展现这种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浪漫的浓度,加剧了小说的厚重感。事实上,罗伯特·J·沃勒笔调闪烁着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光芒,着力刻画商业时代的离经叛道的心灵寻找者。小说的叙述是柔软的,渗透着唯美而伤感的情调。小说中不可思议的浪漫成分、富有神秘色彩的传奇轶事,以及充满人文主义的情感,无不烙上了某种“戏剧的愉悦”:一部浪漫小说所设置的戏剧性是为了表现梦幻般的存在,从而让读者感受远离尘世的激情。在某种意义上,《高原上的探戈》书写了梦幻的可读性,在激情、浪漫与伤感的层面上有着生动的刻画,给人一种精神幻觉与艺术臆想的趣味,却欠缺深入人物内心的复杂的力量感,缺乏震撼灵魂的细节。这或许是一部以浪漫情调为主的畅销小说难以抵达的深度,毕竟浪漫小说营造的故事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张扬戏剧的愉悦,而不是侧重揭示冷酷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或许《高原上的探戈》提供了一个书写畅销浪漫小说的范本:如何结合浪漫元素,抵达心灵柔软的高地,在情爱的空白之上,跳一曲充满诗情画意、刻骨铭心的探戈。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21: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纽约时报》说,《高原上的探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说大师让人过目难忘、深度共鸣、难以拒绝的大制作!这让我想起好莱坞的“大片”概念。有这种概念做框架,时常会让人注意作品中的每个细节甚至每段语言。我的确看到了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人文,他用卡莱尔历经千辛找到了、又失去了自己的伊甸园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很震撼的思索,卡莱尔的爱属于“自然”,自然得无拘无束,他为苏珊娜“生根”,为佳莉·戴维罗沉迷,为萨拉曼达“古老的夜晚和遥远的乐声”感动,却被一条公路改变了一切。当现代“风尚”像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公路一样伸进原始高原,伸进属于自然家园,发展经济就像利剑一样斩碎了自然———我们也许会因为“经济”而无家可归了……在我的理解中,这是最震动人心的“人文主义”,沃勒像是在为“自然”唱挽歌,而这挽歌委婉中融进了很多浪漫,很多无奈,还有很多对自然和梦想期待。

  很多年前,《廊桥遗梦》在我们中间掀起过心潮,男女关系被这本书装饰和涂抹了很多色彩,沃勒也因为《廊桥遗梦》弄出了书界神话———25种语言版本、全球发行1200万册。人们对于大师,往往记住的就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近年来真的很少听说有人在期待《廊桥遗梦》的延续故事。我看《高原上的探戈》时,几乎完全跳出了《廊桥遗梦》,没去想它是《廊桥遗梦》的终结篇,只去读里面刻骨铭心的唯美爱情。在读完这部作品时才顿时觉得,“探戈”已经完全超过了“廊桥”,这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被沃勒整合的可称是美仑美奂了,自然、爱情、生命,用这些元素演绎浪漫、演绎人文,不得不让人佩服。我想起很多关于美国西部风情的片子,那些泛黄色的景深,和这本书里的高原、小镇、手风琴、旧马鞍、锯木屑、古老仪式一个模样……沃勒就像一个导演,编排了这些“衬托”下的故事。一切都好像是在烘托,故事里藏着那些让人思索的东西,完美被打碎的时候,你会跟着心痛,并不仅仅为故事里的爱情心痛。

  我想我还是概括一下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探戈”吧:自由的建筑艺术家卡莱尔逃避现代“发展”,开着敞篷车来到印第安小镇萨拉曼达,遇到了“女巫”苏珊娜,他建造了充满情调的房子,而佳莉来到了他的小屋,苏珊娜也来到了小屋,两个最美丽的女人用厨艺、身体和思想喂养着卡莱尔……小屋就像伊甸园。一条公路要穿过伊甸园的心脏,小屋倒塌的同时,卡莱尔的梦想也化作尘土。《高原上的探戈》谱就了一曲爱情的挽歌,人文的挽歌。
阿闻
发表于 2006-1-21 00: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菊影大姐,我一定会看这本书的,看完后再与你谈感想。上次你介绍的《瓦尔登湖》我是在网上订购的,看了两遍,因为我订购了不同翻译的两个版本。真是太感谢你的推荐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的确有点像《沙乡年鉴》。我记得当时就是我和你讲起这本书时,你推荐给我的《瓦尔登湖》。再次的谢谢你。还有什么好书推荐吗?你看我多登鼻上脸。
哦,对了,有个南京女士,打来好几次电话,问丹巴旅游,我和她谈起了你,因为你们都是南京的,她很想和你聊聊,不知道你的电话。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16: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引用由美妞儿发表的内容:

谢谢菊影大姐,我一定会看这本书的,看完后再与你谈感想。上次你介绍的《瓦尔登湖》我是在网上订购的,看了两遍,因为我订购了不同翻译的两个版本。真是太感谢你的推荐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的确有点像《...


呵呵,我刚才给你发送了一条短信,有我的电话:)


我犹豫了一下,才给你推荐的这本书。
之所以犹豫,是由于这本书所揭示的内涵,和目前你们所面对的现实太相像了——不到最后一刻,我是不愿放弃美好的希望的,我不愿这本书里的悲歌在美丽的丹巴唱响……

但是,这本书的内涵还是很深刻的。我想,也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 22: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继《廊桥遗梦》之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在《高原上的探戈》中塑造了又一个在自然和梦想中四处游荡的浪子——卡莱尔·麦克米伦。“廊桥”三部曲到此画上句点。
  为了躲避被称为“发展”的巨大经济浪潮,卡莱尔,这位受过现代教育的建筑艺术家,开着他褐色的雪佛莱敞篷车,来到尚未完全开化的印第安小镇萨拉曼达,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度过一段人生岁月。
  在萨拉曼达,他遇到了女巫一般慑人的苏珊娜·班缇恩,温柔能干的佳莉·戴维罗,在那片沉静的印第安土地上,卡莱尔以精湛的手艺建造了一栋实用且充满浪漫情调的房子,佳莉带着美味可口的色拉、面包、烤肉以及成熟女人诱人的身段走进小屋,苏珊娜披着风笛的古老诗意和女巫般不可言喻的风情来到小屋,两个萨拉曼达最美丽的女人用香喷喷的厨艺、曼妙的身体以及犀利的思想喂养着卡莱尔,他们在小屋里烧饭,做爱,看风景。小屋是萨拉曼达的伊甸园。
  古老的乐曲还在缭绕,一条公路,载着房地产开发商、货车老板以及采矿主等许许多多商人发财梦的公路,在利益的驱动下,穿过伊甸园的心脏,摧毁了卡莱尔心爱的小屋,和他风一般悠闲自在的生活,在小屋被推土机铲倒的同时,他的梦想和断梁、碎檐一起凄厉地惨叫着,化作尘土。
  一个逐尘而来,披风而去的浪子,历经跋涉找到了他的伊甸园,随后又失去了。卡莱尔·麦克米伦终究没能躲过那个被称为“发展”的巨大的经济浪潮。
  这是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用忧伤的调子在《高原上的探戈》里吟颂的一曲悲歌,不可遏止,情动始终。
  身为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笔调闪烁着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光芒,他塑造的男主人公个个都是“在充斥着艺术家和文人的世界内唯我独行”的人。
  卡莱尔痛恨“想要把整个世界都变成铺满混凝土和钢筋的沙漠”的那些经济动物。他的爱如同高原上的野生植物一样,蓬勃自然、没有拘束,他为踩着庄严的鼓声,裸身起舞的苏珊娜战栗,为温暖而亲切的佳莉·戴维罗沉醉,为萨拉曼达“古老的夜晚和遥远的乐声”流连……
 楼主| 发表于 2006-2-27 22: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每晚临睡看一段《高原上的探戈》,还有一点点就看完了——无限感慨:即便是在美国,与我们的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何其相似!

昨日与人开车到南京郊县兜风,几十公里方圆已见不到一点农田了,二十年前大片大片绿意盎然的田野现在已经被惨白的水泥覆盖,若干年后,这些惨白的水泥会不会覆盖整个地球呢?——不寒而栗……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9-28 02: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