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多 发表于 2006-11-25 22:10:51

抢救濒危民族文化绵阳政府舍得花钱

编辑:周小林<br>
<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rc="leadbbsfile/fileType/jpg.gif"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br>
<IMG onmouseover="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style="CURSOR: hand"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src="leadbbsfile/upload/2006/11/25/220925.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600;" align=absmiddle border=0><br>
(白马藏族青年戴着木雕面具在四川省平武县王朗镇举行的白马藏族风情节上表演藏戏)<br>
<br>抢救濒危文化政府舍得花钱“我们正在筹建白马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006年11月21日,平武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谢成飞介绍,“白马藏族没有文字,语言、民间工艺等都处于濒危的状态。”<br>
  绵阳是全国白马藏族聚居区之一,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绵阳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从摸清家底开始,首先进行普查,随之跟进保护。<br>
  今年,绵阳市公布了6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保护重点,其中白马藏族就有8项遗产。平武县每年都对民族文化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对白马人独特的服饰、歌舞文化进行发掘和整理。北川县专门制定了保护羌族文化的相关政策,每年用于羌族文化活动的经费在60万元以上。去年,羌族民俗博物馆在北川落成,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又将羌族研究中心放在了北川。<br>
  各方的重视,促进了绵阳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深藏民间的文化遗产被陆续发掘整理出来,形成系列研究成果,羌族皮鼓舞还荣获了民间文艺山花奖。<br>
  “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绵阳市文化局局长马宗舜说,为少数民族文化寻找一条出路,是最好的保护方法。为此,绵阳着力于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结合。<br>
  在白马藏族聚居的厄里寨,嘎妮早组建的氐人谷艺术团每天都为前来游览的客人演出,演出节目都是白马藏族原生态的歌舞。像氐人谷艺术团这样的演出团队,在白马藏族聚居区有多个,演员来自白马藏族家庭,既当演员又当服务员,在家门口增加了收入。谢成飞介绍,平武以旅游带动民族文化传承,效果不错。在白马藏族聚居区,有2000余人从事旅游产业。<br>
  在北川小寨子沟风景区,每天都有当地老百姓的羌族歌舞表演。这些羌族艺术团每年要演出300多场,演出地点拓展到成都、绵阳等地。每年,北川录制的原生态羌族歌舞的碟片要销售几万张,开发的精美羌绣供不应求。北川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罗胜利告诉记者,小寨子沟、猿王洞等风景区都将旅游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游客来了满意,民族文化有了继承人,老百姓也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多得。<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抢救濒危民族文化绵阳政府舍得花钱